不管是耐高温玻璃、耐高压玻璃还是其它特种玻璃都会发霉。尤其是在湿度大、气候高的地方使用光学仪器时发生光学玻璃透镜、视窗玻璃等的经常发生霉变的现象。玻璃一旦发霉,霉斑是很难擦去的,轻者影响仪器的性能,重者使仪器报废。许多研究者确实从霉点上检查出多种菌种的存在,并用电子显微镜摄得霉点处凹凸不平的侵蚀表面,但对玻璃生物发霉本质还研究得不多,对于解释和解决发霉现象的途径还存在这不同的观点。
尽管人们对细菌、微生物在分解天然矿物形成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作出了许多成功的研究和解释,但对菌体在玻璃表面上滋生现象的分析还存在困难。实际上最容易产生霉斑的那些化学稳定性(奶水性)差的玻璃透镜,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玻璃表面上做菌种培养时发现,菌类最容易在
石英玻璃表面滋长,显然因为它的表面是中性的缘故。与之相反,一些在湿气的作用下,在玻璃表面上形成的碱性介质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在多少情况下,清洁玻璃表面受潮属于碱性环境,是不利于菌类滋生的,因此有人认为如果玻璃表面上没有有机物质污染,不会滋生微生物。由此可推论玻璃生物发霉的起点首选是潮气体作用于玻璃表面,形成一层碱性水膜,受到外来的有机物的污染,碱性被中和,形成有机盐类,称为菌类的养分,菌类落在玻璃表面上开始滋长。由于菌类的繁衍,吸收空气中水分、二氧化碳,分解出有机酸,加剧了侵蚀,菌体深入玻璃表层,破坏了玻璃表面。
由此可见,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首先是提供抗水性,它是解决抗霉能力的首要条件。但是光学玻璃品种很多,用调整玻璃成分的方法提高化学稳定性不是都能满足抗霉要求的。因此研究在玻璃成分中添加某些离子来抑制其生长,向基础玻璃中引入Ag、Cu、Mo、Tl、Cd、Ti、As等的离子,都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使用证实,向玻璃成分中引入上述元素的氧化物对部分微生物(特别是霉菌)有抑制作用,但对细菌类没有明显的印制作用。为此有人提出,为了防止玻璃发霉可采取向玻璃成分中引入少量抑菌金属离子和在玻璃表面涂覆杀菌剂的方法,如在涂膜中引入汞盐或汞的有机化合物,光学零件在涂膜前,先在常温下载0.25%的甲氧基乙基醋酸的酒精溶液中处理18~20h也是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