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作为电介质使用时,由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压的作用,会因为极化或吸收而使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损耗,这种能量的损失称为介电损耗玻璃的介电损耗是由电子迁移和离子位移所导致的离子极化、分子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所引起的。所以,玻璃的体积电阻率愈小,则其介电损耗愈大。
一般用tanδ或直接用δ表示介电质的介电损耗。交流电的频率、环境温度和玻璃组成对玻璃的介电损耗具有显著的影响。玻璃中介电损耗包括电导损耗、松弛损耗、结构损耗以及共振损耗等。具体是哪一种损耗占优势,决定于外界因素——温度和外加电压的频率。当温度很低是,极性分子热运动很弱,电导损耗与松弛损耗相比可以忽略,分子完全获释而松弛损耗时间减小,极性分子的定向能及时跟上电场变化,使得松弛损耗温度上升而下降。松弛损耗在从低温区向高温区的转变过程中达到极大值。在低频和高温下,分子热运动加剧反而阻碍偶极分子在电场方向的定向,电导率随温度指数上升而增加,因此,电导电流和电导损耗也呈指数关系增加,并在总的损耗中占据优势;在高频和低温下,主要是结构损耗,其损耗机理大致与结构的紧密程度有关。
玻璃中的各种损耗与温度的光系如下图所示。
上图为:玻璃中各种损耗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简单组成玻璃的损耗很小的,这是因为简单玻璃中的“分子”接近于规则排列,结构紧密,没有联系弱的松弛离子。在简单组成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氧化物后,介质损耗大大增加,并且损耗随碱性氧化物浓度的增大按指数关系增大。这是因为碱金属氧化物进入玻璃结构后,使玻璃的网络结构受到破坏。因此,玻璃在碱金属氧化物浓度越大,玻璃结构越疏松,离子就可能发生移动,电导损耗和结构松弛损耗增加,使总的损耗增大。
在室温以上,频率较低(f<1MHz)时,玻璃的介电损耗以电损耗与松弛损耗为主,主要取决于网络外离子的浓度及活动度等因素。因此,玻璃组成中凡能降低电阻率的氧化物都会增大介电损耗。
介电损耗同样存在“混合碱效应”和压制效应“。即当碱金属离子的总浓度不变时,改变两种碱金属离子的比例,玻璃的tanδ大大降低,并且出现极值。在含有碱金属氧化物的玻璃中加入二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重金属氧化物时,压制效应特别明显。因为二价离子能使松弛的含碱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相对坚固,从而减少松弛极化作用,使tanδ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网络结构松弛,碱金属离子的活动能力增大,介电损耗增大,如从20℃~80℃,玻璃的介电顺滑值可增大4~6倍。
玻璃的介电损耗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当频率高于1Mpa时,结构损耗和共振损耗会显著增大。
不同的热处理值得会对玻璃的介电损耗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同组成的玻璃,退火后的tanδ比淬火玻璃小,原因是后者的网络结构松弛、电阻率较小。
微晶玻璃与组成相同的普通玻璃相比,电导损耗、松弛损耗及结构损耗均匀小些,所以介电损耗也相对小些。